- · 《中华新生儿科杂志》期[06/30]
- ·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版面费[06/30]
- · 《中华新生儿科杂志》投[06/30]
【新生儿疾病研究】极早产儿初始无创持续气道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二、研究方法 1. 数据收集与质控: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,通过在线数据平台山东新生儿协作网收集患儿的基本信息、无创CPAP呼吸支持的参数
二、研究方法
1. 数据收集与质控: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,通过在线数据平台山东新生儿协作网收集患儿的基本信息、无创CPAP呼吸支持的参数、围生期情况、复苏转运情况、危重病例评分、特殊治疗、药物使用、辅助检查、出院诊断及出院时情况。编制数据库填写说明,对临床变量进行统一定义,各参研单位均统一进行无创CPAP参数的设定及调节。各参研单位均指定一名新生儿科专科主治医师作为数据库管理专员,经过培训后进行数据录入;另外,各参研单位设立一级质控员,由具有3年及以上临床科研经验的新生儿科专科主治及以上医师担任,对录入的每份病例资料进行数据审核。协作组设立二级质控员,定期核查并锁定每家参研单位上传的病例,每月以在线会议形式进行汇总及反馈;针对各参研单位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,以电话、微信沟通或现场督导的方式进行反馈及修正。
2. 分组:根据生后采用初始无创CPAP呼吸支持患儿的结局,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。
三、统计学处理
应用SPSS 25.0软件,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,采用M(Q 1,Q 3)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法;计数资料以例(%)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。计算失败率的95%可信区间。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,标准为条件指数≥30或变异构成>0.5;排除共线性后将危险因素分析中P<0.05的变量采用输入法,建立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。对不良结局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时将出生胎龄、妊娠期高血压、Ⅲ~Ⅳ级RDS、使用PS≥2次、FiO2>0.30、各单位初始无创CPAP比例等相应变量纳入进行调整。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结果
一、一般情况
研究期间共纳入出生胎龄 25~31+6周极早产儿 2 198例,各单位收治10~208例;排除非本院出生88例、放弃治疗者79例、呼吸管理数据不全104例、法洛四联症及先天性肺囊状腺样畸形各1例、出生后24 h内不需要呼吸支持者246例、初始有创机械通气者639例,最终纳入研究共1 040例。其中男577例(55.5%),女463例(44.5%);出生体重<1 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(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, ELBWI)81例(7.8%),出生体重≥1 000 g 959例(92.2%);成功组 902例(86.7%),失败组138例(13.3%);初始无创CPAP失败率的95%可信区间为(11.3%~15.3%);出生胎龄25~28+6周共195例(18.8%),CPAP失败率24.6%(48/195),出生胎龄29~31+6周共845例(81.2%),CPAP失败率10.7%(90/845)。
二、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
单因素分析显示,与成功组相比较,失败组出生胎龄较小、出生体重较低,母亲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、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<7分、Ⅲ~Ⅳ级RDS、使用PS≥2次、FiO2大于0.30的发生率更高(均P<0.05,表1)。
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,较小的出生胎龄、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、Ⅲ~Ⅳ级RDS、使用PS≥2次、FiO2>0.30为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,见表2。
三、初始无创CPAP失败患儿的预后分析
单因素分析发现,失败组与成功组比较,病死率及新生儿肺出血、中重度BPD、≥ⅡA期NEC、重度IVH、≥2期ROP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均P<0.05,表3)。
对不良结局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时将出生胎龄、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、Ⅲ~Ⅳ级RDS、使用PS≥2次、FiO2>0.30、各单位初始无创CPAP比例等相应变量纳入进行调整,结果显示,失败组病死率和新生儿肺出血、中重度BPD、重度IVH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均高于成功组(均P<0.05,表4)。
讨论
早产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容易引发肺损伤、气漏综合征和BPD等,且容易增加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进而加重肺损伤,而过度通气又可发生低碳酸血症导致脑血流减少,进而引发早产儿脑白质病变等脑损伤的发生率亦增加。随机对照试验证明,早产儿生后尽早给予无创CPAP是可行的,与第28天氧需求减少有关。Fischer和Bührer研究发现,对于出生胎龄<30周的早产儿使用无创CPAP,可以降低BPD的发生率。但是,随着极早产儿生后早期CPAP的普及使用,发现CPAP有一定的失败率,文献报道为20%~45%,并可能引发不良结局。
文章来源:《中华新生儿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xse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917/4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