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【儿医说】乳糖不耐受,此生与乳糖无缘了吗?

来源: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0-1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儿童常常发生乳糖不耐受,宝爸宝妈对这个名词熟悉又陌生,心里总是疑惑,宝宝乳糖不耐受,是不是自此以后都不能吃含有乳糖的食物了?要怎么办才好呢? 乳糖不耐受是指乳糖消化

儿童常常发生乳糖不耐受,宝爸宝妈对这个名词熟悉又陌生,心里总是疑惑,宝宝乳糖不耐受,是不是自此以后都不能吃含有乳糖的食物了?要怎么办才好呢?

乳糖不耐受是指乳糖消化吸收障碍,并引起了以腹胀、腹痛、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。

乳糖不耐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

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双糖,宝宝喝的母乳或牛奶中所包含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都是乳糖。

正常生理情况下,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会分泌乳糖酶,乳糖酶会将摄入的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,被分解后的乳糖才能被机体吸收。当小肠黏膜分泌的乳糖酶不足或乳糖酶活性较低时,乳糖不能被正常的消化吸收,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。

哪些情况会导致乳糖不耐受?

根据上面所讲,我们可以知道,发生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小肠中的乳糖量超过了乳糖酶的消化能力。那么有哪些情况会出现这种超负荷情况呢?

先天性: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较为少见,多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,乳糖先天缺乏或乳糖酶活性不足。

早产儿:胎儿在24周时,乳糖酶活性是足月儿的30%[1]。胎龄34周至出生时,乳糖酶的表达达到高峰,胎龄<34周的早产儿胃肠道系统未发育完全,乳糖酶活性不足,因此更易出现乳糖耐受不良。

原发性(又称为成人型):这类小朋友出生时乳糖酶表达正常,随着年龄增长,一般从3-5岁开始,乳糖酶的活性逐渐下降,会出现腹泻等表现。

继发性:多发生于小肠黏膜疾病和一些全身性疾病,例如感染性腹泻、肠道手术、急性胃肠炎、克罗恩病、或服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等等。这类情况是因为小肠黏膜受到损伤,使得乳糖酶不能正常分泌。对于婴幼儿而言,继发性LI较为常见,常由腹泻引起,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导致的LI发生率最高。大部分因腹泻去医院就诊的婴幼儿都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。

乳糖摄入过多:一些健康的婴儿当乳糖摄入过多时,会造成乳糖酶的相对不足,部分乳糖不能被分解,从而发生乳糖不耐受。要注意的是,不是母乳中乳糖水平过高,而是每次母乳摄入量过多[2]

发现乳糖不耐受后以后都不能吃含乳糖的食物了吗?

不一定。

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患儿应终身回避乳糖,但这类人群很少见,大部分乳糖不耐受的宝宝都会好转。例如临床常见的继发性LI60-70%的急性肠炎患儿都会出现乳糖酶缺乏,一般在急性肠炎的康复后的2-3周内,患儿的乳糖酶功能就可恢复,可以逐渐开始正常饮食[1]

再例如,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小朋友出生时乳糖酶功能正常,在成年时小肠上皮乳糖酶的活性会降低至出生时的5%-10%

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临床症状,成年人的饮食不以乳糖为主,乳糖摄入量少的话是不会引起临床表现的[3]。还有就是乳糖摄入过多时,在满足能量需要的情况下,可以减少乳糖的摄入。

乳糖不耐受时要如何应对?

乳糖不耐受的小宝宝(非先天性LI)可以短期使用去乳糖奶粉,一般疗程不宜超过两周,大多数宝宝在使用1-2天后症状会有所缓解[3],在此之后可以选择低乳糖配方,少量多次地摄入,以增加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,锻炼肠道的能力,逐渐恢复正常饮食。

另一种常见方法是补充乳糖酶。既然乳糖不耐受是因为缺乏乳糖酶,那我们就外源性的补充一些乳糖酶,但每个人对这种方法的反应和效果不同,如果效果不佳,还是建议尝试第一种方法。

使用乳糖酶时需要注意:如果喂奶的间隔超过3个小时,那么每次喂奶前都要使用。如果服用了乳糖酶腹泻等症状有所好转,那么可以逐渐减少每次服用的量,每次约减少四分之一用量,直至停用乳糖酶恢复正常饮食。

另外,益生菌可以辅助治疗乳糖不耐受,有助于缩短疗程。2017年发表的《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》推荐乳糖不耐受适用的益生菌有: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、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、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、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(均为B级推荐)[4]

在实际使用中,我们更偏向选用菌种能起到辅助作用,辅料中又不含乳糖的益生菌制剂,例如: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、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等,可以参考药品说明书中的辅料信息来进行选择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华新生儿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xse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013/501.html



上一篇:益生菌能缓解婴儿肠绞痛?儿科医生:作用被夸
下一篇:儿童自闭症带火了粪菌移植,儿科赵红洋主任提

中华新生儿科杂志投稿 |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编辑部|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版面费 |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论文发表 |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华新生儿科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